台灣作家-3
精神病最棘手的,我想就是不像生理病徵一樣,比如拉肚子可能是得了腸胃炎、咳嗽也許是感冒了、排便會疼痛就會懷疑是否得了痔瘡…等等。
同樣是憂鬱症,兩個病患放在一起比較,即使相似點多,但相異點通常更多。當我自己的狀況改變導致又要再做一次心理衡鑑時,坐在小房間裡答題都覺得好累,想著-真的需要多方面的確認才能給個大概的指引呢。
說是大概嘛……因為到現在都還不清楚要怎麼解釋自己到底是生了什麼病,所以能不提起最好是不要提起,這並不是一個適合當作聊天話題的選擇。
所以上篇文提到的那位小姐,三不五時搬出自己的病,當時是滿讓我意外的。很多人會把不順的心情、低落的情緒誤會成是「憂鬱」,但是她在我們的共同群組裡還會做衛教,我就想,她應該是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的。
所以面對她的指責,除了瞠目結舌,我沒有其他反應了。
林奕含很了不起,以她生病的狀況、年資來看,是我的大大大前輩。她受到的冷言冷語更多、更惡劣,畢竟越是久遠以前的年代,精神病越是不被接受。
原本沒有打算嘮叨這麼長的,不小心就寫到了第三篇,標題應該改為林奕含的,這幾天看她的文章是越看越喜歡,結果主軸繞著她轉。
當我看到她提起南女的學妹的批評,看了真是要昏倒。有作家夢難道錯了嗎?關妳們什麼事?另外,生病沒辦法去上課,也要被碎嘴?
還有她辦理休學時拿著診斷報告給老師,也受到了質疑,讓我很難受。在我兩次辦理休學的時候,為了可以不要向別人解釋緣由-常常會演變成我得剖析我的內心,接著再承受對方的「好心指教」,我都是勾選「經濟困難」那一格。
林奕含很勇敢的面對自己的疾病、與他人相處也誠實以對,換來的卻是批評、懷疑、冷嘲熱諷。
隨著網路發達,社群平台也越來越活躍,一般人的發言也能躍上檯面,所以我有幸看到了諮商心理師、社工、精神科醫師的各種衛教,他們努力的想要讓大眾更加認識精神病患。
林奕含的勇敢,讓我認為,我傚仿他人的努力是值得的。即使我沒有上述那些專業,只能就自身經驗做分享、幫忙轉發精神病的資訊,但是我相信美好的社會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。
不能舒服的等他人流血流淚,躲在後方坐享其成。很遺憾林奕含這麼一位優秀的台灣作家離開了,她流了不知道多少眼淚、失去了生命,讓文學世界、精神病患的世界都被往前推進。
話說就連台灣寫作愛好者推薦的文學創作園地,都是香港的呢,覺得很可惜。雖然台灣小,但是香港也不大呀,蕉網做得有聲有色,人家還是業餘時間維護、更新網站的。
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是最愚蠢的。
最近我轉職了,七月一日就是到職日。寫文的時間少了,但是讀書的時間不能少,靠自己再辛苦都值得,因為踏實。
新的工作也是當老師,只是往補習班發展去了~之後再跟大家分享,小毛頭們各種稀奇古怪的新鮮事吧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