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作家-1
不知道大家喜歡哪些台灣作家?我一直有個毛病,就是喜歡的、練習過的、上台演出過的音樂中,幾乎都記不住作曲家的名字。
更別說演奏家的名字了,在網路上會因為某人要開音樂會了,而經常看到姓名,進一步刻在腦裡。隨著音樂會結束,太久沒關注又會拋到腦後,因此每次聽音樂我都會再三背誦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名字。
開始寫作後,我心想不能再這樣,必須要記住作家們的名字,無論他有沒有名。這裡指的有名是學生時代,在課本上讀過的名字;或是我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名字。
有些還記得名字,會特別去找,比如三毛、張愛玲、席慕蓉;有些可能一時想不起來,但是看到名字就馬上有了記憶,像是駱以軍、向陽。
在今年以前我沒有什麼藏書,都是去圖書館借書為主。後來發現太低估自己的惰性了,書櫃裡放著的是早逾期許久的書,看來從學校畢業時所付的逾期罰金完全沒有讓我記取教訓。
於是我去還了書,接著改進攻書店-付出更多代價就能讓自己改變了吧?果不其然,要花錢就會好好挑書,帶回家的書有九成五都是喜歡且有收藏價值的。
買書的時候,我就吃到了記性差的苦頭了,居然認不出幾本自己曾看過的書的封面與作者,買回家後一翻開-欸?這篇序怎麼很眼熟?
再接著往下看,越看越熟悉,終於進到第一章就發現,這本真的看過啦!悻悻然蓋起書本,直盯著作家名字瞧,心想這真是緣分啊,左挑右選還是選到你,即使我不記得你的名字。
現今資訊發達,要窺探作家們的生活很是容易,在IG、Twitter上簡簡單單就能找到作家來追蹤。
從前我偏好看西洋作家、日本作家的書,最近在看《小團圓》,因而深受張愛玲文字的感動,開始很好奇中國、香港以及台灣作家的作品。
也不是說我從不看中港台作家的作品,只是以前看比較多歐美、日本作家的書。這次受了張愛玲影響,我突然很想知道,新生代台灣作家有哪些人?都出了些什麼作品?
於是在Twitter上搜尋「台灣作家」,看到了林奕含。這名字應該台灣人都不陌生,新聞報得沸沸揚揚,但是我從沒有進一步去瞭解過。
當年我接收到幾個關鍵字,自殺、誘姦、me too運動…等,光是知道這麼些片段,我便有預感,自己會很有共鳴。
所以我抗拒,不想共感那份痛苦。因為2017年是我發病的那一年,我躲在家裡終日以淚洗面,不僅失學也無法工作。
前幾日我寫了中國的唐山、金山事件,幾位中國人不滿台灣人批評,不斷搬出林奕含的名字,問我們難道就沒有欺壓女性嗎?
這名字又往我心裡走得更深了些。
終於我開始google「林奕含」、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」,開始瞭解她、瞭解她的書,再進一步閱讀她寫的文章。
留言
張貼留言